成功,一直以來是種主觀帶點刻版的印象, 直到網路打開知識的邊界,看到愈來愈多人用不同方式拴釋成功, 才發現原來成功不該只是少數那幾種定義。
學生時期我有一個怪癖,是在某次準備考試時染上。 那晚我正為隔天的期中考試作最後複習, 剩下某一科準備還不夠完整,為了找理由說服自己安心入睡, 我拿起桌上一張計算紙用雙手揉成一團, 轉動椅子朝向角落的垃圾桶想:「如果我一次就投進的話, 明天考試就應該不會太差!」幾番瞄準後, 小心翼翼往桶子方向丟過去。
應聲如桶。
從那晚開始,「紙團好運論」就悄悄進到我腦袋裡, 全是因為隔天該科試題我寫得出奇順利,成績改出來後也意外之高。 從那天開始,每次考試前我都要丟個幾次紙團, 就算是沒丟進也會把它撿回來,厚臉皮的心想:「 只要這次投進的話,明天還是會考好的!」甚至到了後來, 那垃圾桶已經升級變成我的決策顧問, 只要遇到難解的問題都會跟它求救;如要不要參加同學聚會、 明天會下雨嗎,這類怪問題都會用紙團來決勝負。
這是明顯的因果關係謬誤,在後來讀了人類行為學的書後, 才知道我當時的腦袋只是順著一個想要得到的結果, 順手抓到的一個巧合。紙團是投進了,成績也只是那次考運好一些,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大腦在欺騙自己。
成功,一直以來是種主觀帶點刻版的印象, 其中也充滿著不少因果關係的誤導。
好比這個社會常以高收入做為成功與否的判斷。 因為收入是用數字呈現,所以很輕易就能比較出差異, 而且一個人的收入也可能反應在所開的車子、住的房子、用的皮夾、 提的皮包上,這些都從視覺就能分辯出高低;然而, 這個人背後所付出的努力,或是否擁有絕佳的好運氣, 卻是沒辦法衡量。套用近來很流行的CP值來說: 如果一個人需要用一天十六個小時以上的工作時間, 才能掙到人人稱羡的高收入,這樣的成功是否就是自己所想要? 有錢卻被奴役的人生,真的會比相對沒錢卻能自由的生活好嗎?
好幾年前我看了《天真的人類學家》, 書中作者描述他跟著非洲當地導遊, 準備要行走數個小時到隔壁村落。走了一段路後, 太陽已來到日正當中,作者把導遊叫停並說:
「我們是不是該吃飯了。」作者肯定地認為。
「為什麼?」導遊滿臉疑惑回答。
「時間到了呀!」作者同時用食指往天空的太陽比了兩下。
導遊回:「問題是,肚子還不餓敢嘛要吃飯?」
書中作者形他當下是哭笑不得:是呀,肚子不餓的話, 為什麼自己覺得中午時間一到就要吃飯? 當時這個橋段也深深打到我,為什麼我不能也肚子餓了才去吃飯? 後來發現那樣不行,那樣的話餐廳可能早已休息。唉, 原來現代人都是被時間給奴役的物種, 而且這道鎖鍊一直有加重的現象。
在最新改版的暢銷書《隨機騙局》裡, 作者也提到有時愈掌握明確的時間,人活得反而愈不快樂。 他用一場飯局來說明這個現象:兩個人在餐廳吃飯, 若飯桌上某方待會要搭特地班次火車,或看電影, 或去執行某個有時間規定的事件, 那麼這頓飯吃起來絕對不是隨意享用, 而會控制在某個速度下用完餐。另一方面, 假如所要趕的火車時刻並沒有固定班次,而是隨機會變動, 也就是說並無法知道何時才會有火車可搭,必須到現場等候, 那麼這頓飯吃完的時間就會延長一、兩個小時, 過程也會較輕鬆愉快。作者幽默的表示, 人類本該是隨機生活的物種,卻刻意用固定的方法框住自己。
寫到這裡,或許我已不小心將你引導偏向到「被時間奴役」 這問題上,但我希望可以用更廣一點的視野來做結尾。
成功,能不能夠由自己定義?成功是否只能「做這」或「做哪」? 是否過很有錢的生活才是成功?如果將世俗的成功, 或者將任何人想扣在你身上的各種期許, 都看成是種要框住你的刻板印象,那麼這段人生, 走起來都只是按下別人人生的Ctrl-C, 卻還不一定能複製成功。做自己,是一個可行的出口, 但也不能以為這三個字掛在嘴邊就視作找到答案, 這世界有許多人的一生都在為了別人,仍然是開心又滿足的度過。 我們真正該做的,應該是思考,而且是不斷的思考,想破頭的思考, 瘋狂的思考,趁任何有發呆空檔時思考, 因為許多問題的答案都只有自己能回答,其他人說的都只是參考, 真正的答案只會存在你心中某個地方。你必須思考, 也才會知道如何找到,而當你的心真正開始支持你了, 你的成功就只會是時間早晚的問題,至於這個世界的其他定義, 就也不再那麼重要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